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当地美食 当地美食

习水天气

zmhk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习水天气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习水天气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1.适合重庆栽培的梨是沙梨,那么,它容易成活吗?2.描写含有水的词语3.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

习水天气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习水天气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1.适合重庆栽培的梨是沙梨,那么,它容易成活吗?

2.描写含有水的词语

3.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

4.赤壁之战时,马腾韩遂为何不乘机袭取许昌

5.十一期间是否是游览贵州赤水桫椤林的最佳时机?

习水天气

适合重庆栽培的梨是沙梨,那么,它容易成活吗?

       沙梨容易成活,下面详细说一下!

       重庆日照时间长,海拔高,地理环境多样。这里也很容易得到河流的灌溉,全年的气温也不像中国北方那样低,冬季的极寒天气很常见。其实,这样的条件下播种梨树,还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梨树在重庆也可以长得很好。如果你仔细参观过重庆,你会发现,重庆很多地方都种植了梨树。另外,不同的梨树品种,适应的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也不一样,有一些梨树品种,特别适合重庆的气候环境。

       在我国销售的梨子品种很多。如果我们对梨的品种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咨询梨的生产厂家,因为生产厂家和收购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收购商能够收获。如果买方收获了,那肯定能收获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卖方来说,卖出的种子能收获,这对自己也是一种肯定,所以我们可以放心的咨询种子厂家。习水梨的生长结果是竖根生长比较健壮发达,侧根较少。

       根系再生能力强,受伤后易愈合,生成新根,易产生根蘖。成年果树的根系在一年内有两个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高温到来之前,新芽停止生长,第二个高峰是在果实采收后,养分重新积累,芽和果实的生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从枝芽的生长习性来看,大多数梨树品种在树苗期干性强,枝角小,树冠为典型的紧凑圆锥形。饱满的果实后,树冠容易张开并下垂。

       梨的顶端优势特别强,发芽率高(多数品种可达到80%以上),但分枝力低,树冠明显。这在沙梨系统的许多日本梨品种中最为明显。大多数嫩枝很早就停止生长,只在春季生长一次,因此与幼果竞争养分的冲突较少。梨的隐芽有很长的寿命。枝条的侧芽鳞片中常有辅助芽。抽芽后,鳞片脱落,辅助芽在枝条基部诞生,成为隐性芽。

描写含有水的词语

       跋山涉水 跋:踏;山:山岭;涉:趟水;水: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路途奔波之苦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杯水之谢 比喻微薄的酬谢

       不习水土 习:习惯,适应。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

       裁云剪水 裁:裁剪。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诗文构思精妙新巧

       趁水和泥 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比喻乘机行事

       滴水成冰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大禹治水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范水模山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海水不可斗量 斗:量器;量:计量。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计量的

       混水摸鱼 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不正当的利益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救民水火 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户枢:门转轴;蠹:虫蛀。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马龙车水 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马前泼水 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白山黑水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白水鉴心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

       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冰寒于水 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残山剩水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臣心如水 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

       尺水丈波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抽刀断水 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山泉水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出水芙蓉 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啜菽饮水 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吹皱一池春水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春风沂水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打落水狗 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

       登山临水 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滴水不漏 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簟纹如水 簟:竹。竹席细密的纹理像清凉的水一样。常用以形容夏夜的清凉。

       斗升之水 比喻微薄的资助。

       反水不收 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风起水涌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风行水上 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

       覆水难收 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洪水猛兽 猛兽:残食人畜的野兽。比喻极大的祸害。

       海水群飞 比喻国家不安宁。

       河水不洗船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

       洪水横流 横流:不循河道而流。洪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黄河水清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火耕水耨 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浑水摸鱼 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积水成渊 比喻积小成大。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交淡若水

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

       1.有哪些关于水的成语

        是描写水的成语还是含有水字的词语?单单关于水的成语

        啊?哦~~~

        *************************************************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白水鉴心 杯水车薪

        背水一战 冰寒于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服水土 不通水火

       

        残山剩水 车水马龙 臣心如水 尺水丈波 抽刀断水

        出山泉水 出水芙蓉 啜菽饮水 吹皱一池春水 春风沂水

        打落水狗 淡水交情 登山临水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簟纹如水 斗升之水 反水不收 风起水涌

        风行水上 芙蓉出水 覆水难收 高山流水 海水群飞

        河水不洗船 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黄河水清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火耕水耨 积水成渊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交淡若水

        蛟龙得水 近水楼台 近水楼台先得月 井水不犯河水 镜花水月

        救民于水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乐山乐水 廉泉让水 流年似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水朝宗 流水落花 流水桃花 流水无情

        绿水青山 落花流水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木本水源 逆水行舟

        牛不喝水强按头 萍水相逢 泼冷水 千山万水 青山绿水

        清尘浊水 清汤寡水 蜻蜓点水 情深潭水 穷山恶水

        秋水伊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水赴壑 如水投石 如鱼得水

        弱水之隔 撒水拿鱼 山长水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山水相连

        剩水残山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菽水承欢 双瞳剪水 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水底捞针 水过鸭背 水火兵虫 水火不相容

        水火无交 水火无情 水火之中 水尽鹅飞 水晶灯笼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水来土掩 水陆毕陈 水落归槽

        水落石出 水米无交 水磨工夫 水木清华 水清无鱼

        水 *** 融 水软山温 水色山光 水深火热 水天一色

        水土不服 水泄不通 水性杨花 水秀山明 水涨船高

        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捞月 顺水人情 顺水推舟 似水流年

        汤里来,水里去 桃花潭水 拖泥带水 拖人下水 万水千山

        望穿秋水 问诸水滨 污泥浊水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细水长流

        行云流水 悬河泻水 一败如水 一尺水十丈波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清如水 一潭死水 一碗水端平 一衣带水 以石投水

        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以水投水 饮水啜菽 饮水曲肱

        饮水思源 盈盈一水 游山玩水 盂方水方 鱼大水小

        源头活水 远水不解近渴 远水不救近火 置水之情 竹篮打水

        走花溜水

2.有哪些关于水的成语

        是描写水的成语还是含有水字的词语?单单关于水的成语啊?哦~~~*************************************************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白水鉴心 杯水车薪 背水一战 冰寒于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服水土 不通水火 残山剩水 车水马龙 臣心如水 尺水丈波 抽刀断水 出山泉水 出水芙蓉 啜菽饮水 吹皱一池春水 春风沂水 打落水狗 淡水交情 登山临水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簟纹如水 斗升之水 反水不收 风起水涌 风行水上 芙蓉出水 覆水难收 高山流水 海水群飞 河水不洗船 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黄河水清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火耕水耨 积水成渊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交淡若水 蛟龙得水 近水楼台 近水楼台先得月 井水不犯河水 镜花水月 救民于水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乐山乐水 廉泉让水 流年似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水朝宗 流水落花 流水桃花 流水无情 绿水青山 落花流水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木本水源 逆水行舟 牛不喝水强按头 萍水相逢 泼冷水 千山万水 青山绿水 清尘浊水 清汤寡水 蜻蜓点水 情深潭水 穷山恶水 秋水伊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水赴壑 如水投石 如鱼得水 弱水之隔 撒水拿鱼 山长水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山水相连 剩水残山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菽水承欢 双瞳剪水 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水底捞针 水过鸭背 水火兵虫 水火不相容 水火无交 水火无情 水火之中 水尽鹅飞 水晶灯笼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水来土掩 水陆毕陈 水落归槽 水落石出 水米无交 水磨工夫 水木清华 水清无鱼 水 *** 融 水软山温 水色山光 水深火热 水天一色 水土不服 水泄不通 水性杨花 水秀山明 水涨船高 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捞月 顺水人情 顺水推舟 似水流年 汤里来,水里去 桃花潭水 拖泥带水 拖人下水 万水千山 望穿秋水 问诸水滨 污泥浊水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细水长流 行云流水 悬河泻水 一败如水 一尺水十丈波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清如水 一潭死水 一碗水端平 一衣带水 以石投水 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以水投水 饮水啜菽 饮水曲肱 饮水思源 盈盈一水 游山玩水 盂方水方 鱼大水小 源头活水 远水不解近渴 远水不救近火 置水之情 竹篮打水 走花溜水。

3.描写水的成语有哪些

        波澜壮阔 浩浩荡荡 镜花水月 随波逐流 水天一色 汪洋大海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泛起微波 碧波荡漾 波涛汹涌 波浪滔天 狂涛怒吼 惊涛骇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水波粼粼、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水趣盎然 波光潋滟、清澈见底、悠悠烟水、碧波浩渺、琉璃千顷、溪流淙淙、风起浪涌、白浪滔天、波涛澎湃、狂风怒潮、黑风巨浪、波翻浪涌、波涛汹涌、急流飞溅、奔腾咆哮、水天一色 湖光山色 一江春水 碧水微澜 清澈见底 涓涓细流 潺潺流水 碧波荡漾 波光粼粼 车水马龙 水波不兴 水波粼粼 碧海青山,碧海青天,水木清华,水石清华,水色一天,水中捞月 柔情似水 年华似水 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4.含有水的成语大全

        水的成语:水碧山青 水波不兴 水不扬波 水菜不交水村山郭 水大鱼多 水到渠成 水到鱼行水滴石穿 水底捞明月 水底捞月 水底捞针水底摸月 水底纳瓜 水断陆绝 水调歌头水复山重 水覆难收 水光接天 水光山色水广鱼大 水过地皮湿 水过鸭背 水旱频仍水火兵虫 水火不避 水火不辞 水火不兼容水火不容 水火不投 水火不相容 水火无交水火无情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水火之中 水积成川水激则旱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 水浆不入 水洁冰清水尽鹅飞 水尽山穷 水晶灯笼 水径不深水净鹅飞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水枯石烂 水宽鱼大水阔山高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水来土掩 水里纳瓜水流花落 水流花谢 水流湿,火就燥 水流云散水陆毕陈 水陆并进 水陆俱备 水陆杂陈水陆之珍 水陆之馔 水落归漕 水落归槽水落石出 水绿山青 水满金山 水满则溢水漫金山 水米不粘牙 水米无干 水米无交水明山秀 水磨工夫 水磨功夫 水母目虾水木明瑟 水木清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牛过河水懦民玩 水佩风裳 水泼不进 水浅不容大鱼水浅者大鱼不游 水清石见 水清无鱼 水穷山尽水裙风带 水乳之契 水乳不分 水 *** 融水乳之合 水软山温 水色山光 水深火热水深鱼聚 水盛胜火 水剩山残 水失鱼犹为水水石清华 水送山迎 水天一色 水土不伏水土不服 水楔不通 水泄不漏 水泄不通水泄不透 水泄不通 水性随邪 水性杨花水宿风餐 水宿山行 水秀山明 水因地而制流水银泻地 水壅而溃,伤人必多 水源木本 水远山遥水远山长 水月观音 水月镜花 水月镜像水鱼之交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则资车 水长船高水涨船高 水至清则无鱼 水置座右 水中捞月水中著盐 水中捉月 水浊鱼噞 白水鉴心白水盟心 杯水车薪 杯水粒粟 杯水舆薪杯水之饯 杯水之敬 杯水之谢 背水为阵背水一战 车水马龙 趁水和泥 吃水忘源尺水丈波 出水芙蓉 楚水吴山 大水冲了龙王庙大水淹了龙王庙 带水拖泥 担水河头卖 淡水交情淡水之交 滴水不羼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滴水成冻 滴水成河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滴水穿石滴水难消 点水不漏 鼎水之沸 斗水活鳞反水不收 范水模山 肥水不落旁人田 肥水不落外人田覆水不收 覆水难收 海水不可斗量 海水难量海水群飞 海水桑田 河水不犯井水 河水不洗船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画水镂冰 浑水摸鱼混水捞鱼 混水摸鱼 积水成渊 煎水作冰江水不犯河水 将水洗水 浆水不交 借水行舟借水推船 近水楼台 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水惜水井水不犯河水 据水断桥 冷水浇背 冷水浇头乐水乐山 临水登山 临水楼台 流水不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流水朝宗 流水高山流水行云 流水落花 流水桃花 流水无情流水游龙 露水夫妻 露水姻缘 落水狗绿水青山 马水车龙 逆水行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鸥水相依 盘水加剑 萍水偶逢 萍水相逢萍水相遇 萍水相遭 泼水难收 千水万山清水出芙蓉 清水冷灶 清水无大鱼 清水衙门秋水芙蓉 秋水伊人 秋水盈盈 曲水流觞如水赴壑 如水投石 乳水交融 弱水之隔撒水拿鱼 山水相连 上水船 勺水一脔盛水不漏 涉水登山 剩水残山 似水柔情似水流年 似水如鱼 菽水承欢 菽水之欢疏水箪瓢 顺水放船 顺水行船 顺水行舟顺水人情 顺水顺风 顺水推船 顺水推舟溯水行舟 宿水餐风 万水千山 罔水行舟细水长流 下水船 小水不容大舟 小水长流泻水著地 宿水飡风 秀水明山 一水隔一水之隔 沂水春风 沂水舞雩 沂水弦歌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以水投石 以水投水以水洗水 以水洗血 引水入墙 饮水辨源饮水不迷源 饮水啜菽 饮水栖衡 饮水曲肱饮水食菽 饮水思源 饮水忘源 饮水知源饮水啄食 鱼水和谐 鱼水情深 鱼水深情鱼水相欢 鱼水相投 鱼水之爱 鱼水之欢鱼水之情 遇水迭桥 遇水叠桥 遇水架桥远水不解近渴 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解不了近渴 远水救不得近火远水救不了近火 远水难救近火 知水仁山 指水盟松置水之清 置水之情 舟水之喻 酌水知源不避水火 不便水土 不伏水土 不服水土冰清水冷 不通水火 不习水土 不习水土拔诸水火,登于衽席 乘顺水船 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打落水狗风餐水栖 风餐水宿 风流水性 风门水口风起水涌 风飧水宿 风宿水餐 风行水上蜂房水涡 干鲜水陆 火耕水耨 火耕水种黄河水清 火热水深 河同水密 镜花水月救民水火 陆詟水栗 木本水源 泼冷水判若水火 清如水,明如镜 如蹈水火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人之水镜 山崩水竭 山长水阔 山长水远山重水复 山肤水豢 山高水低 山高水险山高水远 山高水长 山光水色 山寒水冷山环水抱 山殂水崖 山砠水厓 山眉水眼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情水意 山穷水断山穷水尽 山穷水绝 山容水态 山温水软山遥水远 势成水火 松风水月 势如水火问诸水滨 一尺水,百丈波 一尺水,一丈波;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有尺水行尺船;鱼大水小;盂方水方 ;油光水滑;杨花水性;云起水涌;云心水性;自相水火悲歌易水;冰寒于水;巴山蜀水;跋山涉水;白山黑水;抽刀断水;餐风宿水;春风沂水;乘高决水;车龙马水;车如流水马如龙;残山剩水;尺山寸水;出山泉水 ;啜菽饮水;残汤剩水;臣心如水;称薪量水;裁云剪水;撮盐入水;登山临水;登山涉水;斗升之水;簟纹如水;大禹治水;翻山涉水;翻山越水;饭蔬饮水;歠菽饮水;芙蓉出水;赋食行水;付之流水付之逝水 滚瓜流水 官清似水 高山流水观山览水 观山玩水 归之若水 黄尘清水涸鲋得水 。

5.描写水的成语有什么

        水字当头的成语 水到渠成 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水落石出 水 *** 融 水火无情 水深火热 水性杨花 水月镜像 水中捞月 水字在二位的成语 饮水思源 逆水行舟 流水不腐 细水长流 顺水推舟 混水摸鱼 萍水相逢 覆水难收 车水马龙 似水流年 万水千山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杯水车薪 水字在三位的成语 山青水秀 山穷水尽 山重水覆 火耕水耨 山高水低 风起水涌 木本水源 镜花水月 高山水长 金沙水拍 水字在尾的成语 如鱼得水 一衣带水 高山流水 一潭死水 马山楚水 行云流水 望穿秋水 拖泥带水 穷山恶水 落花流水 跋山涉水 晴蜓点水 蛟龙得水 双瞳剪水,以石投水 暗送秋波 巴山蜀水 拔本塞原 跋山涉水 抱瓮出灌 杯水车薪 冰寒于水 波光粼粼 波谲云诡 波涛汹涌 不蔓不枝 不识之无 不相上下 餐风沐雨 残茶剩饭 沧海横流 苍翠欲滴 察见渊鱼 馋涎欲滴 长途跋涉 车水马龙 沉李浮瓜 沉灶产蛙 沉滓泛起 臣心如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澄江如练 持蠡测海 尺树寸泓 抽刀断水 抽薪止沸 川流不息 垂涎三尺 垂涎欲滴 春风沂水 啜菽饮水 从谏如流 粗衣粝食 大旱望云霓 大江东去 大浪淘沙 箪瓢屡空 担雪塞井 淡水交情 当场出彩 倒背如流 登山临水 登堂入室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电光朝露 簟纹如水 断决如流 对答如流 反水不收 泛滥成灾 泛萍浮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沸反盈天 沸沸扬扬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峰回路转 风起水涌 风雨不透 浮瓜沉李 浮光掠影 浮家泛宅 浮云朝露 斧钺汤镬 付之东流 付诸东流 赴汤蹈火 覆水难收 高屋建瓴 绠短汲深 觥饭不及壶飧 固若金汤 管窥蠡测 海底捞月 海枯见底 海枯石烂 海纳百川 海晏河清 含沙射影 濠梁之上 浩浩荡荡 皓月千里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涸辙之鲋 河清海晏 洪水横流 后浪推前浪 湖光山色 虎穴龙潭 户枢不蠹 黄河水清 潢池弄兵水落石出 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水涨船高 波澜壮阔 暗送秋波 巴山蜀水 拔本塞原 跋山涉水 抱瓮出灌 杯水车薪 冰寒于水 波光粼粼 波谲云诡 波涛汹涌 不蔓不枝 不识之无 不相上下 餐风沐雨 残茶剩饭 沧海横流 苍翠欲滴 察见渊鱼 馋涎欲滴 长途跋涉 车水马龙 沉李浮瓜 沉灶产蛙 沉滓泛起 臣心如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澄江如练 持蠡测海 尺树寸泓 抽刀断水 抽薪止沸 川流不息 垂涎三尺 垂涎欲滴 春风沂水 啜菽饮水 从谏如流 粗衣粝食 大旱望云霓 大江东去 大浪淘沙 箪瓢屡空 担雪塞井 淡水交情 当场出彩 倒背如流 登山临水 登堂入室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电光朝露 簟纹如水 断决如流 对答如流 反水不收 泛滥成灾 泛萍浮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沸反盈天 沸沸扬扬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峰回路转 风起水涌 风雨不透 浮瓜沉李 浮光掠影 浮家泛宅 浮云朝露 斧钺汤镬 付之东流 付诸东流 赴汤蹈火 覆水难收 高屋建瓴 绠短汲深 觥饭不及壶飧 固若金汤 管窥蠡测 海底捞月 海枯见底 海枯石烂 海纳百川 海晏河清 含沙射影 濠梁之上 浩浩荡荡 皓月千里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涸辙之鲋 河清海晏 洪水横流 后浪推前浪 湖光山色 虎穴龙潭 户枢不蠹 黄河水清 潢池弄兵 水字在二位的成语 饮水思源 逆水行舟 流水不腐 细水长流 顺水推舟 混水摸鱼 萍水相逢 覆水难收 车水马龙 似水流年 万水千山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杯水车薪 水字在三位的成语 山青水秀 山穷水尽 山重水覆 火耕水耨 山高水低 风起水涌 木本水源 镜花水月 高山水长 金沙水拍 水字在尾的成语 如鱼得水 一衣带水 高山流水 一潭死水 马山楚水 行云流水 望穿秋水 拖泥带水 穷山恶水 落花流水 跋山涉水 晴蜓点水 蛟龙得水 双瞳剪水,以石投水 水字当头的成语 水到渠成 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水落石出 水 *** 融 水火无情 水深火热 水性杨花 水月镜像 水中捞月。

6.描写人 含水的成语

        出水芙蓉

        血浓于水

        这是不含有水的:

        (1)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4)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

        闲言碎语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心慈面善 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骨瘦如柴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其貌不扬 蓬头垢面 弱不禁风

        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

        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心急如焚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一、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五、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六、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七、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7.有啥写水的成语

        拖泥带水 乐山乐水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白水鉴心 巴山蜀水 杯水车薪 杯水粒粟 杯水舆薪 杯水之敬 杯水之谢 悲歌易水 背水一战 冰寒于水 冰清水冷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乘高决水 出山泉水 不避水火 不便水土 不服水土 不通水火 不习水土 不习水土 餐风宿水 裁云剪水 残山剩水 车水马龙 臣心如水 趁水和泥 乘顺水船 尺山寸水 尺水丈波 抽刀断水 出水芙蓉 楚水吴山 啜菽饮水 吹皱一池春水 春风沂水 歠菽饮水 大水冲了龙王庙 撮盐入水 打落水狗 大禹治水 带水拖泥 淡水交情 登山临水 登山涉水 滴水不羼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成河 滴水穿石 滴水难消 点水不漏 簟纹如水 斗水活鳞 斗升之水 海水群飞 海水桑田 反水不收 饭蔬饮水 范水模山 风门水口 风起水涌 风行水上 芙蓉出水 覆水难收 高山流水 观山玩水 归之若水 滚瓜流水 海水不可斗量 海水难量 河水不犯井水 河水不洗船 河同水密 涸鲋得水 涸鱼得水 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画水镂冰 兼葭秋水 黄尘清水 黄河水清 黄汤淡水 黄汤辣水 浑水摸鱼 混水捞鱼 混水摸鱼 火耕水耨 火耕水种 火热水深 积水成渊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煎水作冰 江水不犯河水 浆水不交。

8.描写人 含水的成语

        出水芙蓉 血浓于水这是不含有水的:(1)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3)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4)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 闲言碎语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心慈面善 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骨瘦如柴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其貌不扬 蓬头垢面 弱不禁风 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 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心急如焚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一、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五、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六、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七、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9.描写水的景色的词语

        1、自然景观:冰消雪融 风和日丽 山光水色 草长莺飞 山明水秀 明月清风 奇花异草 鸟语花香 2、含有山水:千山万水 跋山涉水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穷山恶水 水秀山明 3、带“绿”意:一碧千里 翠 *** 流 千山一碧 碧波荡漾 翠绿欲滴 绿草如茵 4、描写景色: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一碧千里 翠 *** 流 翠 *** 滴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5、带“春”: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色满园 春暖花开 春和景明 春山如笑 6、天气:风和日丽 烈日炎炎 和风细雨 彤云密布 晴空万里 万里无云 狂风暴雨 倾盆大雨 天昏地暗 7、花:百花齐放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花团锦簇 含苞欲放 花红柳绿 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 五彩缤纷 8、草:一碧千里 翠 *** 流 绿草如茵 9、树:郁郁葱葱 枝繁叶茂 红叶似火 枯木逢春 10、山:危峰兀立 崇山峻岭 怪石嶙峋 奇峰罗列 11、水: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微波粼粼 浩浩荡荡 12、天空:碧空如洗 晴空万里 万里无云。

赤壁之战时,马腾韩遂为何不乘机袭取许昌

        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月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镌字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长坂追击战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

       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应该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可以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兵力变化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刘璋向江东送信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少。

       曹操军方面:

       《三国志·鲁肃传》(应是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合传,下同)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曹操烧了自己的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无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刘备军方面:

       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孙权军方面:

       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应该还是只有原实力。 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

       陆赤壁。

       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知道《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曹操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五点应该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锁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5)新收刘表之众,尚未归心。 挥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09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

       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军先锋曹洪陆续在舞阴、博望等地大破荆州军,曹军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后,又命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刘琮惊慌失措,于是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一直在准备抵御曹军的时投荆州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纳表投降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的附近时才意识到刘琮已向曹操投降,于是派人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阳时,谋士诸葛亮曾劝刘备夺取襄阳,但刘备不愿意,继续南走,另派部将关羽率水军从水路前进。然而,刘琮左右及荆州士民很多都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使刘备军队的速度大大减慢,只能日行十多里。当时江陵(南郡治所)贮有大量粮草、兵器等,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攻占江陵,但刘备不愿意。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放弃辎重,轻装前进至襄阳,然后委任乐进守襄阳、徐晃另屯樊城,亲自与曹纯以及荆州降将文聘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击刘备。据《汉晋春秋》记载,刘琮麾下王威曾劝刘琮趁曹操来受降没有防备之际,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夺得中原,可是刘琮不采纳。

       饮马江汉

       曹军虎豹骑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当时刘备虽有十多万众,辎重数千,但能作战的士兵很少。刘备于是抛下妻儿,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夺得刘备军马、辎重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妻子。由于甘夫人与尚且年幼的刘禅未能及时逃走,赵云于是重新杀回把他们救出,保护着他们撤退。与此同时,刘备命令张飞率领二十骑负责断后,张飞在桥上横矛立马说:“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疑有伏兵暂退,张飞拆桥后追刘备而去,而曹操返回后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

       此前,盘踞江东的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孙权势力不断壮大。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击败守卫江夏的刘表部将黄祖,占领了江夏数县,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伺机吞并荆襄;听闻曹操南下后,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派遣鲁肃前往荆州,而实际上是去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来。鲁肃于是北走,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随即劝说

       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与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又遇到前来增援的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遂一起退至长江东岸的夏口。

       曹操占领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荆州名士韩嵩、蒯越、邓羲等人,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蔡瑁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而益州牧刘璋在曹操征荆州之初,就已经派遣属下阴溥向曹操致敬。曹操为了安抚刘璋,加刘璋为振威将军。不久后又派别驾从事张肃遣兵运送军用物资交给曹操,表示愿意接受征役。张肃被征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曹操占领荆州后,刘璋再次派别驾从事张松来觐见曹操,但此时曹操已志得意满,对刘璋不停地来讨便宜也深感厌烦,便不加理睬。主簿杨修劝曹操也征辟张松为僚属,曹操不答应。张松因此心怀怨恨,为后来劝刘璋与刘备结交埋下伏笔。

       曹操以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作水战主力,准备东征,有说目标仍是刘备,亦有指为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未合当时之宜”。

       唇齿之盟

       十月,曹操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东下。诸葛亮见曹操东下,乃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刘备也移师长江南岸,驻军樊口。诸葛亮到达柴桑后,先用激将法刺激孙权。而后察觉到孙权既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担心曹操势强而不能匹敌。诸葛亮于是声明刘备的军力仍不下两万,有能力与曹操作战。然后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尚未真心归附曹操。诸葛亮认为如果孙刘联合,是可以逆转取胜的,并明示战后将有三分天下之势,孙权逐渐被说动了。

       不过,当时曹操来势汹汹,以张昭为代表的一部分僚属主张投降,认

       为曹操托名汉相,是挟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话于理不合;又曹操已占长江,江东没有天险可守;曹军水陆俱下,攻势强大,江东没有能力抵抗,所以劝孙权迎接曹操;此时曹操又送来劝降书,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恐吓意味极重。所以张昭等人更加坚定要投降曹操,孙权一时难以抉择;鲁肃趁孙权如厕机会,偷偷跟到孙权身边,先指出张昭等不足以采用;又说他自己投降曹操,还可官至州郡长吏,但身为一方之主的孙权如果投降的话,曹操是绝对容不下的。孙权大叹张昭等人“甚失孤望”,于是认同了鲁肃的看法,鲁肃建议召回往驻守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

       周瑜回来后,亦坚决主张抗曹,他逐一分析曹军的弱点,与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军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于是孙权终于下定决心,

       并当众拔剑砍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筹划战略,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等及三万士卒沿江而上,与刘备共同抗曹。孙权则继续驻守柴桑,作为后援为周瑜运输辎重粮草,且告诉周瑜如果战事不利,“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此时,曹营之中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不敢抵抗曹操,会杀掉刘备,然后步刘琮后尘。而从曹操的劝降书中亦透露出这种想法,但程昱却认为众人对孙权缺乏了解,可能错误估计了孙权的胆识,而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自知独力难支,必会资助刘备 ,与刘备联合来对抗曹操。其后果然如程昱所预测的。

       赤壁鏖战

       考证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书》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可以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不过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注:稳定局势要用一两个月时间太夸张了,战机稍纵即逝啊。三国志记载贾诩曾建议曹操占领荆州后休养军民、稳定新占领地,但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可见曹操是不愿意在荆州拖太久的,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等于是犯曹操攻下汉中后没能迅速进攻益州同等错误。)

       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过程

       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一说章陵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绝地反击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张昭率军袭击九江郡的当涂(详见第一次合肥之战)但其后均告失利;周瑜等奉命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周瑜另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也分兵围攻。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吴军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后来反被曹仁两次突入救出自军。后双方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擽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颇为重伤,于是退还。后曹仁知道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曹仁于是退回。以后双方处于对峙,吕蒙后来回忆说:“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可见周、程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是令江陵久攻不下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刘备上表江夏太守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率军迅速攻取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先后投降。刘备委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与此同时,盘踞庐江郡的雷绪、陈兰等地方势力起兵反叛,曹操命行中领军夏侯渊都督诸将进剿雷绪,虎威将军于禁、威虏将军臧霸等讨伐梅成,荡寇将军张辽、平狄将军张郃讨伐讨陈兰。陈兰、梅成被斩杀,雷绪战败后率领数万部曲逃往荆州投靠刘备。刘备实力得到扩充后,于是进军江陵协助周瑜,将张飞及所部一千人拨给周瑜指挥,另外向周瑜借得二千士卒,派关羽、吴将苏飞等到夏水断绝北道,阻绝襄阳与江陵间的联系,彻底围困曹仁。乐进、徐晃与满宠等率军前来夏水、汉津讨伐关羽,关羽于是撤退。其后汝南太守李通受命率众来援救曹仁,他一路且战且前,亲自下马拔鹿角入围,勇冠诸将,但在途中随即得病而逝。终于,曹仁在被围困一年有余后,粮尽援绝,伤亡甚多,被迫主动撤离,周瑜军进驻江陵。孙权遂据有南郡、江夏,任命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任命程普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后刘备面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鲁肃劝孙权答应,以共拒曹操。孙权于是承认刘备已经占领的长江以南之地的事实,曹操听说此事时正在写字,惊愕之下手中之笔竟掉于地上。刘备表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自领荆州牧,将治所及大本营安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孙权为加深孙刘双方的关系,将其妹嫁予刘备(此属政治联姻)。此间,刘表的不少故吏和将士都叛逃来投靠刘备。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归降,未能成功。

       建安十五年,周瑜亡故后,由奋武校尉鲁肃接替周瑜领兵驻守江陵。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荆州领地的南郡“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并移治江陵。孙权又向刘备要求划分长沙郡一部分为其领地,设立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改屯陆口。天下三分的雏型开始形成,问鼎江山的角逐拉开了新的序幕。

十一期间是否是游览贵州赤水桫椤林的最佳时机?

       1.关于赤壁之战的总体规模 主要有三种不同看法。

       [不是一次大战,而是小规模的战役说] 尹韵公持此说。

        尹韵公认为:赤壁之战不是一场大决战,而是小规模的遭遇战,理由如下:首先,从时间上看,“曹军五千轻骑在长坂击败刘备后,继续南下,直趋江陵,缴获了大量作战物资。于是乘船东下,不期在赤壁突然同数量上占优势的孙刘联军相遇了,发生了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这次战争是在紧迫的时间内发生的,古代交通运输困难,曹操纵有天大的军事才能,也无力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结集。这就从时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大战的可能性”。再从军事角度看,“曹操征荆州之时,正值南方暑热季节,强行军的劳累使部队染上了可怕的疾疫”。“作为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曹操难道会在明显的事实面前主观行事,把一群群疾病之夫驱往赤壁,同孙、刘联军进行一场大决战吗”?此外,“再从赤壁之战以后的情况看,也可以说明它不是一场大战”。“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役,一般都是战争双方倾全力进行的战略决战,而战败的一方或是以军事上的崩溃导致政权的倾覆”,“或是一蹶不振”,但“赤壁之战后的第三个年头,曹操又发大军征讨汉中。”如果真有赤壁大战,曹军是“不可能在三年内恢复生机,再次投入远征的”。不过,“赤壁虽然没有大战,但小战却发生了。正如上面所说,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从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遭遇战。1

       [赤壁大战说] 史学界大都持此说,以韩国磐、卢专、王陵、王泓等为代表。

        韩国磐在大量引文博证的基础上认为:“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并没有渲染夸大,把本来是小的战争夸张为赤壁大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在司马光以前的史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赤壁之战之所以是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不仅古代史书中早已如此记载,还由于这次战争确实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白这点,首先要知道当时荆州的重要地位”。“荆州是当时关键性的要地”。三方都欲“取荆州”。“所以,当时形势决定了赤壁之战是一场重要的战争”。“再从赤壁之战的特点来说,它是中国史上一次著名的火攻”。“同时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正因为赤壁之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是火攻致胜的典型战例,更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著称,因此,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战争”。2

        卢专认为尹韵公关于赤壁小战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参加赤壁之战的曹军,即使不是曹操在荆州的全部兵力,也是大部分的主力,而不是区区之众”。首先,“从时间上看,曹军完成这次大规模的军事集结是完全可能的”。“赤壁之战是十一月份发生的,这就是说,曹操从长坂之战到赤壁之战,中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曹操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完成军事集结”。其次,“从军事角度上看,曹操无论是否注意到疾疫的严重性,都不会只用五千人去和刘孙联军决战”;“虽然,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他多次以少胜多,但用五千人去征服‘据有六郡,兵精粮多’的东吴,有可能吗?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的,更何况曹操呢?”再次,“从赤壁之战前后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看出它不是小仗而是大仗。曹操占领江陵后,分水陆两路大军东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如果曹操率领的军队只有五千,连操纵这一千艘战船的人手都不够,又怎么作战呢?”“赤壁战后,双方在荆州的力量对比也说明曹操受到了很大挫折。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拥兵二十多万,形成对孙刘联军的绝对优势。战后曹操在荆州力量削弱,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尽管赤壁之战没有导致曹操政权的倾覆或一厥不振,并不等于说赤壁之战的规模不大,意义不重要。”“赤壁之战确是一场大战”。3

        王陵、王泓分别从“曹操的战略目标”、“曹操的兵力”、“曹军的急疫”、“战争的结局”四个方面论证了赤壁大战。仅从战争结局方面,他们就提出三条理由说明“赤壁之战是场决定形势的大决战”。“其一,赤壁大战可以说是曹操战争史上的转折点。公元208年以前,曹操利用北方军阀的矛盾和弱点,个个击破,以弱胜强,虽有局部失败,但终于运筹帷幄,完成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赤壁之战以后,他转入了保守阶段。虽与孙权战于合肥,与刘备争于汉中,互有胜败,没有决定性的胜利。汉中失于刘备,南中成了吴土,所谓一世之雄,也只能与孙、刘鼎立,仍然是个雄才不展的军阀!这次战争一直影响了半个世纪以上历史,使国家处于完全分裂状态”。“其二,赤壁之战的直接后果则是,孙权稳坐江东,割据成了定局;刘备占了荆州江南数郡,‘流寇’成了‘坐寇’,曹操心腹之患日深。曹操只占了襄樊,大胜变成大败”。“当时曹操不但不能在长江上再与孙刘决战,而且四川已落到刘备手中。如果赤壁之战是一次小挫折,曹操能容忍金苹果被人摘掉吗?”“其三,曹操想吞并南方,然后灭汉称帝,这大概无人怀疑。但是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其间十二个年头,曹操再没有过对孙、刘集团进行过决战,其原则就是赤壁之战失败惨重,影响深远”。4

        持此说者还有范文澜、谭绍鹏、张国光等。

       [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说] 此说对前二说均取否定态度。万绳楠为代表。

        《三国志·李瑜传》有“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之句,万绳楠由此以为“赤壁之战是遭遇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即引次乌林。‘瑜等在南岸’,即在赤壁。真正的战争(火攻),是后来在北岸的乌林打的。无怪乎孙吴要说‘破操乌林’了”。“如从唐朝算起,‘赤壁之战’讲了一千多年这个名称是不科学的,容易引起误会。科学的应是孙吴时候的人曾经说过的乌林之战”。5

        2.关于双方兵力强弱问题一般认为孙刘联军投入赤壁之战的兵力是五万人,其中孙权的兵力三万,刘备的兵力一万,刘琦的兵力一万,历来无人对此发生怀疑。而曹操投入赤壁之战的兵力是多少,则说法不一,主要存有五种不同看法。

       [号称八十万,实际五十余万说] 此说以吕振羽、《毛泽东选集》注为代表。

        吕振羽指出:“赤壁之战开始时,曹操带了八十三万人马,(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估计是三十多万),以及刘琮投降的二十来万水军,来势很猛”。

        《毛泽东选集》注指出:“公元二○八年,曹操兵五十余万,号称八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出兵三万,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用火攻烧曹操船只,大破曹军”。6

       [号称八十万,实际三十万左右说] 谭绍鹏、李恩普等持此说。

        谭绍鹏指出:关于曹军兵力是多少?“曹操给孙权的信说是八十万,目的是恐吓,难免有夸大。周瑜的分析是‘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七、八万’,共二十多万,亦是缩小数字以宽慰孙权。允执其中,少不了三、四十万”。7

        李思普基本上持此说,他指出:“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占据幽、青、冀、豫、徐、并、兖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拥兵数十万,特别是公元207年北征三郡乌桓单于,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稳定了北方和辽西一带,遂乘胜挥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统一天下。形势迫使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公元208年共抗曹军于赤壁。这次战役,曹军将近三十万人,号称八十三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左右,处于劣势。结果曹操却招致惨败,引兵北返”。

       [号称八十万,实际二十万以上说] 张耀枢、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韩国磐等为代表。

        张耀枢指出:“曹军不费气力就占领荆州,并且获得刘表的水军,拥有二十万人以上的兵力,号称八十万人,水陆大军从江陵顺流而下,矛头主要向着江东的孙权,这时曹操在军事上占着很大的优势,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指出:“曹操在长坂打败了刘备以后,占领了荆州的江北地区。他在江陵写信给孙权,说他率八十万大军要与孙权‘会猎于吴’,进行恫吓”。“孙权召集部下商议”后,“才断然下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曹操率水陆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时,曹操大约有军队二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从数量说,曹操占绝对优势”。

        韩国磐指出:“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一再提到这次战争。据周瑜所说,曹操所率中原军队十五、六万人,得刘表降军七、八万人,合计约二十三、四万人。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以五万人战胜二十多万人,故亦因以少胜多而著称”。8

        史学界大都持此说,如范文澜、郭沫若等。

       [曹军五千人说] 尹韵公持此说。

        他认为:“曹操占领荆州后,以江陵有军实,恐为刘备据之,乃释辎重,亲率大军抽出的骑兵五千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诸葛亮等人,一阵冲杀,刘备战败。恰巧这时鲁肃至当阳,他劝说刘备改奔孙吴。刘备当即派诸葛亮随鲁肃往柴桑会见孙权,双方结成联盟。孙权马上派遣周瑜、程普等率水军三万佐刘备还击曹军”。所以说赤壁之战“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9

       [曹军在二十万以内但水军兵力有可能少于孙、刘联军说] 施丁持此说。

        施丁认为:说曹军仅五千人投入赤壁之战“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存在”,因为“一方面,古代史籍上关于曹军众多而孙刘联军寡少的记载较多较明确,不可忽视;另方面,曹军从江陵顺江东下到赤壁作战,在时间上并不紧迫”。“又按史籍所记,赤壁之战时,曹军大队人马确已到了赤壁、乌林区”。“但是说曹军仅五千人投入赤壁之战虽然不大可能,而其二十余万兵(北兵十五、六万及荆州璋兵七八万)也不可能全部投入此次战斗”。因为“曹军占了新野、襄阳、当阳、江陵等地,自然要安排将兵镇守,而且人数少了还不行,可能要分出几万人马。我估计,曹军东下的水陆两路人马可能在二十万以内”。“还应该指出,曹军的水军兵力有可能少于孙、刘联军的水兵”。所谓“操既有荆州水军十万”,“肯定是个夸张的数字”。而实际“恐怕水军超不出三万,而且赤壁之战前几年内,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所率的水师多次败于孙权的水师,说明荆州水军兵力尚不如孙权的水军”。“赤壁之战时,荆州水军既有往年黄祖败亡之失,又有刘琦万人离去;而孙权水军往年既有所增强,近日又有刘备、刘琦兵力的联合,那么孙权兵力多于曹操所有的荆州水军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赤壁之战,就双方总的兵力来说,曹军众,孙刘联军寡,是毫无疑问的;但就其中训练有素及经过水战考验的水军来说,曹军少,孙刘联军多,倒是很可能的”。10

        3.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六种不同观点。

       [多种因素说] 此说以范文澜、刘勉之等为代表。

        范文澜指出:赤壁之战,曹操“军力占绝对优势”。“但曹操军有不少弱点:(一)荆州兵被迫投降,军心动摇,而水战主要依靠荆州兵;(二)北方兵不习惯南方水土,战斗力削弱;(三)曹操军后方不巩固,特别是马超、韩遂等军割据关西,威胁许昌。这些都是军事上的弱点;(四)朝官中有不少士族反对曹操”。“这是政治上的弱点”。“曹操军存在着这许多弱点,只宜速胜,不能持久。恰巧刘琮投降,曹操不战大胜,滋长了骄慢心,以为自己强大必胜,孙权,至少是孙权的部属,一定会来投降,军事部署上暴露了可败的空隙”。结果孙、刘结盟,“用火攻法大破曹操军”。

        刘勉之认为:“二○八年曹操入荆州,得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周瑜指出曹操冒用兵四患:一、北方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曹操后方受威胁;二,青徐步兵,不习水战;三,天气盛寒,马无藁草;四,北方士众,不服水土,必生疾病。自请领精兵三万人,进往夏口,攻破曹操”。“周瑜部将黄盖献计诈降火攻,曹操船舰相连,首尾相接,正好东南风急,黄盖放船同时发火,延烧岸上营房,烟火涨天,曹军大败”。11

       [曹军“疾疫”说] 此说以尹韵公、李友松、季始荣、田树仁等为代表。

        尹韵公指出:“曹军征荆州之时,正值南方暑热季节,强行军的劳累使部队染上了可怕的疾疫”。“曹军大多数人,病倒的病倒,病死的病死”。所以说“曹操在赤壁失利主要不是被击败,而是军队遇疾疫,迫使曹操烧船主动撤退”。还是裴松之说得好:“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12

        李友松认为:“曹操兵马确实遭到疾病的严重危害。”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疾病导致曹军的惨败呢?”“血吸虫急性感染乃曹军致败的主要原因”。“曹操兵马在赤壁之战时被血吸虫感染时间、潜伏期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及危害上是相符的,即在秋天感染后陆续发病,至冬天在赤壁决战时已是疾病交加,软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了”。“相反,那些在疫区内长期从事生产、生活,经常接触疫水的刘备、孙权兵马,虽然也经常感染血吸虫,但多数是慢性血吸虫病”。“这种差别就是患慢性吸血虫病的刘孙联军战胜患急性血吸虫病的要害所在”。13

        季始荣则认为:“赤壁之战曹军败北,曹营所发生的疫病与血吸虫无关,而有可能与疟疾流行有联系。”“疟疾是著名的古老疾病”,“疟疾为当地常见病,有的还会暴发流行”。“传播季节自4月开始直至10月共有七个月”。“曹军当年经豫南越过桐柏山脉,遍走武当山、荆山,进入江汉平原和湖沼地区,都是疟疾传播季节”。加上“急行军,官兵疲乏,进入湖北后可能感染疟疾,经反复传播在军中造成流行,终致有的病重有的死亡”。“疟疾基本上是全国普遍性疾病,河南人、湖北人、四川人对疟疾都易感,军中一遇相互传播,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是可以想像的”。14

        田树仁认为:“曹操军队赤壁之所以发生的疾疫是中国当时频年流行可伯、凶猛传染病的一次局限性流行。”“到底都是哪些传染病?”“有人曾怀疑这可能是斑疹伤寒。如果确是这个病,再结合建安初期,中原军阀混战时,有的军队虱虮很严重。那末,这个在人类历史上流传很广,被称之为‘战争热’、‘饥荒热’的虱媒传染病,在那战乱、饥荒频仍的时代,是否也曾兴风作浪过?”“似有此病之嫌”。15

       [曹操错误的军事指挥所致说] 张耀枢、卢专等持此说。

        张耀枢认为:“拿战争双方的情况来看,曹操势力强,是主动的进攻,战略上处于优势;孙权势力弱,是被动的防御,战略上处于劣势。”“但这仅是一般的情况”。双方各有优劣,“现在来看出色的军事家是怎样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战略形势转变的”。“当时,曹操的军队追击刘备,乘胜南下,直到长江北岸的江陵,在这里,他把部队大部分安排上战船,沿江岸也有部队,这样顺流东下。孙刘方面,周瑜统率三万部队,主要是水军,在武昌会师刘备、刘琦的两万人,溯江而上去迎击曹军,两军遭遇于赤壁”。“这里可以看出:曹军布置上的错误,把大部分不习水战的士兵摆在船上,以水军作它的主力,陆上的军队只能起配合作用,使北方骑兵的威力不能发挥,又因为‘水土不服’,多数士兵已发生患病现象。而孙刘联军的指挥上却掌握着以精练水军在大江上作战的这一有利地位。所以,第一次的遭遇战,就取得小胜,这下曹军把战船移靠长江北岸”,周瑜又“针对‘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这一个大错误,采用‘火攻’的战术。于是曹操大败”。

        卢专认为:“决定战争决定进程的主要是掌握了一定物质力量的人的主观努力。曹军之所以染上疾疫,并不是运气不佳,主要是曹操错误的战略思想造成的。曹操兼并荆州后,在还不具备统一中国的社会物质力量的情况下,便急于求成,企图一鼓作气荡平东吴。为此,他不顾部队连续作战,已疲劳不堪,驱使他们冒着炎热强行军,这就必然引起疾疫流行。再如赤壁之战时,江面上还刮着强劲的东南风。周瑜就利用了这个有利条件,采取火攻,而曹操面对东南风,不仅想不出什么破敌之策,而且对它可能产生的威胁也没有一点警惕。相形之下,我们不觉得曹操的谋略比周瑜低一筹吗?”16

       [败于火攻说] 韩国磐持此说。

        他认为:“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周瑜等论述曹操方面的弱点,就是曹的后方不稳,有后顾之忧;军心不一,舍鞍马之强,而与南人争舟楫之利;马无藁草,士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疫等,却未估计到夏历十一月会大刮东南风,助长了火攻这一偶然因素。而东南风助成火攻这一偶然因素,确是曹军大败的重要因素。”当然,也应看到曹操“在具体问题上,没有周密的考虑和部署”,“以致偶然因素能起作用,终于失败”。17

       [基本原因是水军兵力较弱,决定因素则是军士狐疑说] 施丁持此说。

        他认为:首先,“在水兵方面,联军优于曹军,是赤壁之战胜负的一个基本原因”。“曹军本以鞍马为长”,“但顺江东下”,“曹操所得之荆州水军本不够用,原有骑兵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以此骑兵改编为水军,当然是舍长就短,这是真正之患”。其次,“人心之向背与士气之高低,是赤壁之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曹操自江陵东下,水军以荆州降者为基干,与孙刘联军交兵,问题更大。荆州水军,除了与刘琦部队有同乡之谊,交锋时情难下手外,又因往昔一再败于孙军,今又力量较弱,更有恐惧心理”。而“孙刘联军却无荆州水军那种思想与心理,他们能‘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孙刘联军与曹操水军相较,在军心士气方面,显然有‘同仇敌忾’与‘尚怀狐疑’之别;而如此两军作战,谁胜谁负,不难预料”。18

       [主要是曹操骄傲轻敌说] 李恩普,天津师院《中国简史》持此说。

        李恩普认为:“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处绝对优势,接连打了不少胜仗,拥有雄兵数十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挥师南下,刘琮束手就降,荆州垂手而得,因而横槊赋诗,趾高气扬,骄傲轻敌,看不到自己军队弱点,对黄盖诈降,缺乏警惕,对东吴利用火攻,毫无戒备,结果招致惨败”。

        天津师院《中国简史》指出:“曹军由于行军疲惫,兼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水师又是刚刚归附的荆州降军组成的,人心涣散,因而战斗力并不强。特别是曹操骄傲轻敌,轻信了周瑜部下黄盖的诈降,使黄盖得以数十艘装满柴草油脂的小船靠近曹操的战船”。结果“烧掉了曹军的全部船只”,“还延烧到江岸上的曹军大营”,使得“曹军全线崩溃”。19

        4.关于赤壁古战场的地理位置 关于赤壁古战场的地理位置,历来说法不一,有汉川、汉阳、黄冈、武昌、蒲圻等。近年来通过研讨逐步趋向一致,但仍存有三种不同看法。

       [嘉鱼县境说] 《毛泽东选集》注、范文澜、天津师院《中国简史》等持此说。

        《毛泽东选集》注指出:“赤壁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20

        范文澜认为:“二○八年,周瑜进军到赤壁(湖北嘉鱼县),用火攻法大破曹军。曹操不敢再战,率残军逃回北方”。

        天津师院《中国简史》指出:孙刘联军“与二十多万曹军在赤壁(湖北嘉鱼)会战”。21

       [蒲圻县西北说] 丁力、陈可畏、冯金平等持此说。

        丁力认为:“赤壁是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公社。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故曰赤壁”。“大江北岸就是乌林矶,今属洪湖县龙口公社,就是当年曹操兵败乌林的地方”。“赤壁的东边有一条陆溪,又名陆水,注入长江处有一小镇,名陆溪口,在今嘉鱼县西,即三国时代的陆口。孙权使鲁肃、吕蒙屯兵陆口,即此”。“解放后,有不少出版物把赤壁的地点注释错了”。“造成这种错误,恐怕是根据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辞源》说,‘赤壁,在嘉鱼县东北江滨’”。“本来,解放前,赤壁是属于嘉鱼县,但不是在嘉鱼县东北,实际地点与旧注家所说的方向正相反,而是在嘉鱼县西南。嘉鱼县东北是老官咀、牌洲、并没有赤壁”。“解放后,人民政府考虑到蒲圻县是山区,在长江没有出口处,于是就把原属嘉鱼县陆水以西赤壁一带的地方,划归蒲圻县。这样,蒲圻北部山区的竹木山货,就可通过长江来运往各地了。现在赤壁公社的所在地,就在赤壁山下”。22

        陈可畏认为:“今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就是东汉末年赤壁之战的赤壁。”其理由是:(一)“今蒲圻县的赤壁山,位于县城西北一百余里,恰好与洪湖县东龙口公社的乌林矶南北相对。这同《三国志》赤壁之战中的赤壁与乌林的位置记载完全吻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初战失利后,便率领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的乌林一带,而周瑜、刘备联军则驻扎在长江南岸的赤壁一带。也就是说赤壁与乌林南北相对”。(二)“孙刘联军在赤壁首战中能以少胜多,而曹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是不敢在初战中强攻而北撤,二是北撤之后迟迟不向孙刘联军的驻地赤壁发动进攻,这说明赤壁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今蒲圻县西北的赤壁,位于长江南岸,北端延伸于大江之中,悬崖峭壁,有利于进攻、防守,西南有黄盖湖,经石头、清江二口通长江,可以隐藏大量的水军、战舰并防止袭击,这是黄岗赤壁和武昌赤壁所没有的”。(三)除上述两点外,“还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文物,遗迹等为证”。如“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刘表传》云:‘赤壁,山名,在鄂州蒲圻县’。杜佑在《通典》中引《地志》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等等。23

        冯金平也持类似看法。24

        持此说者还有吴永章、舒之梅、蒋永星、胡秦葆等。

       [武昌赤壁说] 持此说的有吴应寿、万绳楠等。

        吴应寿不同意赤壁位于蒲圻县西北的看法,认为:如按上述说法“那么古赤壁就与江北的乌林南北相对了,但从赤壁之战的规模来看,两军对垒只隔一江是不可能的,而必然有较长的战线。因此赤壁之战的地点与乌林必定有一段距离,这样,乌林对面的蒲圻县赤壁山就不可能是赤壁之战的战场”。“古赤壁应是在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25

        万绳楠认为:读《江表传》所说:“‘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感到乌林与赤壁对岸说有问题。如果乌林是与赤壁对岸,怎样解释借东南风,‘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呢?黄盖烧船应是上溯而非横断长江”。又“检《水经注》卷十四(永乐大典本),先记江水“又东径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后记‘江水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乌林在蒲圻县,赤壁山在武昌县。则郦道元早已考定了乌林与赤壁的具体位置,二者一上一下,并非隔江相对”。26

        5.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阻滞统一进程说] 张耀枢、刘勉之等持此说。

        张耀枢认为:“在这里,战争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巩固分峙局面、阻滞统一进程是起着有力作用的。而其中赤壁之战,正是‘决定三国局势的一个主要战争’”。“三国鼎立形势就代替了封建统一局面。”

        刘勉之认为:“当时的形势,对吴国的地主、官僚来说,分立有利,但对整个历史,对当时人民来说,曹操的统一利益更大。另一面,吴蜀分立,对当时东南、西南的开发,也还是有利的。假使没有赤壁之战,孙权降曹,刘备孤军无援,统一的局面不要等到公元二八○年,对当时的人民来说,对生产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件更大的好事。”27

       [对统一有促进说] 施丁、范文澜、李恩普持此说。

        施丁指出:“若从短期或是几百年的时间来看,赤壁之战,南北对抗,或是三足鼎峙,似乎是分裂的因素与祸根。如果从长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没有赤壁之战、南北对抗或是鼎峙,就不会有更大的统一,我国历史的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不断地反复出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地上升,是祖国统一历史的辨证的发展过程”。28

        范文澜认为:“赤壁大战,决定了三国分立的形势。曹操所代表的统一趋势虽然受到阻碍,但此后三国统治者各在自己的领土内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各国内部的统一,恢复残破已极的生产(主要是魏国),比起以前的十九年大混斗时期,三国分立也还是恢复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

        李恩普认为:“赤壁战后,曹操受到严重挫折,不得不退回北方,势力局限在中原及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大举南下。孙吴政权在江南得到巩固和发展,保全了所据长江中、下游地盘。刘备乘机占领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的荆州,站稳了脚跟,从‘寄人篱下’变为有人、有兵;继而进据益州(今四川一带)和陕西南部,同北方曹魏形成对峙之势。所以,这次战役是造成从东汉末年群雄角逐、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决定性战役”。

       一、十一期间,是去贵州赤水看桫椤林的最佳旅游时间么?

       是。不过十一国庆人有点多。它it’最好在高峰时间过后去。

       然而,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刺。它春末至深秋的雨后天气最好。它雨后的世界最美丽。

       但是去赤水光看桫椤是很无聊的。建议去四洞沟那里有桫椤、竹子和瀑布。超级好看。门票30/人,凭学生证半价。有两条路线和四个景点可供选择,一天一个。最好玩的是十尺洞。

       1.四洞沟-珠海2。燕子崖-张世洞

       一个人每天100元就够了,不包括住宿和门票。它it’最好在市中心的超市买好东西,并带在身边。景区的东西比外面贵。

       二、贵州旅游地图景点

       贵州旅游景点:

       1.黄果树瀑布:中国最大的瀑布。

       黄果树瀑布一直是贵州的代表但黄果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许多变化。黄果树瀑布是亚洲最大的瀑布,周围有18个瀑布,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到了黄果树瀑布,不仅能看到瀑布,还能看到溶洞和布依族村寨。黄果树景区是中国第一个布依族保护村——滑石哨。黄果树附近还有石头寨村、高当村等布依族村寨。

       2.范静: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范静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交界处,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贵州第一名山。它在年被选为世界自然遗产。范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黔金丝猴、珙桐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在范静,你不仅可以看到蘑菇石等地质奇观,还可以看到春天的万亩高山杜鹃花和冬天壮观的雪景。范静山下有许多民族村寨,如中国第一土家族村寨——云舍村。中国滚龙艺术之乡——英姑村;贵州唯一的羌族村落。

       3.阿西里西:贵州的屋脊

       西阿西里是贵州的一个新景点,也是一个季节性景点,位于毕节市赫章县。阿斯日西景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大九菜坪(天上的花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韭菜花生长地;小菜坪(空中石林)是贵州最高峰,被称为贵州屋脊,阿希力西大草原。阿斯日西景区最佳旅游时间为夏末秋初。这期间开发了30万亩野生韭菜花,如入天堂。

       4.荔波:地球腰带上的翡翠

       贵州的里博卡斯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和世界自然遗产。主要景点有七座小拱门、大七孔桥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小拱景区多,以水为主,有铜鼓桥、七小拱古桥、涵碧潭、赖雅瀑布、68级瀑布、野鸭潭、桂北山、一龙西九柱、非云洞、野猪林、水林、天钟洞、鸳鸯湖、卧龙湖、卧龙江生态廊道。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中国最美的峰林之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梅花生长地——万亩梅园。

       5.赤水:中国丹霞之都

       赤水风景名胜区是唯一以国务院一个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包含了千瀑之城、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五大特色的众多大景区。赤水瀑布众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中国第二大瀑布——赤水瀑布、四洞沟景区等。赤水丹霞是世界自然遗产,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霞地貌区。赤水竹海是中国最大的竹海。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侏罗纪公园。此外,赤水还有大同古镇、兵古镇和宝源台。

       三、遵义旅游景点有哪些?

       尊的旅游景点

       宽阔自然保护区位于绥阳县王草区、黄建区、宽阔区交界处,距绥阳县城52公里。遵义-郑一条公路从王草区毛家福乡光华村分叉出来,经十七公里的盘山公路直达林区腹地。

       2.九扇门:

       九道门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青杠塘镇天降村和高枫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它是喀斯特峰丛的突出代表。

       3.四渡赤水纪念馆:

       泗水纪念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娄山关:

       娄山关又称太平关,原名娄山关、楼观,后称太平关。位于汇川区和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的重要门户。关的起源源于娄山关的古称。它是大楼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

       5.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80号。老地方叫琵琶桥。该遗址原为国民党第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

       1.云门墩风景区,位于镇东部,三都镇东南部,遵美公路以北5公里处,因地处洛安江和梅江,四周山峦环绕,常年云雾飘散。洛江流经三都镇七帮渡后,江面如镜,两岸青山绿树,或悬崖峭壁,其间百鸟争鸣。

       2.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被称为亚洲最长的洞,正式开启。双河洞位于贵州北部绥阳县城东北50公里的温泉镇桂花村和铜鼓村。1987年,经过有关专家对双河洞的初步勘探,谜底初步揭开。

       3.四洞沟景区生态长廊。四洞沟景区距市区15公里,有美丽的峡谷和飞泉瀑布。山中竹林繁茂,红石径曲折,丹霞石立于山顶,棕红色的虫茶琼浆溢香,凝结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4.遵义会议的会址在遵义老城紫茵路(旧称琵琶桥)东侧。它原是贵州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为主楼和庭院两部分。主体建筑是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当年经营酱醋和颜料纸的是大厦的主人。

       5.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四川盆地南缘,靠近黔北大娄山北麓,扬子准地台西部。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丹霞地貌。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

       (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景区)。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佛光岩)、贵州第二大瀑布——赤水(石樟洞)瀑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四洞沟景区、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赤水竹海等。

       2.国家地质公园-绥阳双河洞

       探明长度238.48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洞穴,中国最大的洞穴群,世界最长的白云石洞穴,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

       地质公园下辖地下裂隙景区、双河河谷景区、双河水晶花洞、双河客栈度假村、双河国际洞穴探险大本营等景区。它是一个集旅游、洞穴探险、温泉度假、户外徒步、科学考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丹霞谷是地球上高原峡谷青年时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它卧于青林深处,九沟十八叉,谷壑纵横。林莽绿,千峰美,碧水萦绕。

       5.冰一个古老的城镇

       西安公路自东向西贯穿边境,是赤水连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它被列为中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冰以冰为中心的景点古镇是赤水八景之一。

       1.红色之旅

       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洪钧街、遵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毛主席故居、遵义警备司令部红军旧址、苟坝会议会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博古故居、遵义会议陈列馆、娄山关摩崖石刻等。

       2.自然之旅

       中国侏罗纪公园、绥阳九道门、梨园草场旅游度假区、宽口水自然保护区、习水畅游景区、红石野谷(杨佳晏)景区、五珠峰景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余庆龙飞湖、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三岔河旅游度假区、赤水石樟洞景区、遵义三阁公园等

       3.名胜古迹

       赤水古城、玛瑙山军营、香山寺、桃溪寺、海龙屯军事遗址、兵古镇、杨灿墓、金顶山等。

       4.茶乡之旅

       茶心景区是中国西部的自然风光,如茶海、茶林、唐子畏茶馆等。

       湄潭位于遵义东南部,距遵义70多公里。它是中国名茶之乡,位于云贵高原,大楼山脉南麓,乌江北岸。

       5.森林之旅

       倒水国家森林公园、珠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

       好了,今天关于“习水天气”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习水天气”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